革命圣地西柏坡。松柏苍翠的柏坡岭,如一位历史老人,注视着这片红色热土上70年的变迁。
记者近日走进西柏坡,倾听老、中、青三代人,讲述不同时期传承西柏坡精神的奋斗故事。
“开游船”的老党员:
讲红色故事 念党的恩情
今年74岁的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很小时得了一场重病,绝望的父母把奄奄一息的他包裹起来放在石碾上,打算放弃。
董必武夫妇在回家路上发现了这名弃婴,立刻把他送到中共中央机关医院救治,孩子就这样活过来了。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西柏坡。
“共产党的恩情不能忘。”闫青海说,长大成人后,自己时刻想着,只有艰苦奋斗,带头致富,把西柏坡精神发扬好,才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救命之恩。
上世纪50年代,为修建岗南水库,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从鱼米之乡的“粮窝子”搬到了高山岗。曾经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西柏坡又一次作出了牺牲。
当时,西柏坡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统销粮。为了增加收入,18岁的闫青海在水库上开起了运输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西柏坡。当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闫青海,发动村里五六个壮劳力与他一起到石家庄当装卸工;后来,带领村民在水库打鱼,依托红色资源,开了西柏坡第一家“农家乐”……闫青海成为村里首个“万元户”。
如今,走进西柏坡,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家院整洁漂亮,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马路通到了各家各户,污水处理、文化长廊、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近年来,西柏坡村民从卖茶水、卖鸡蛋、卖纪念品起步,发展起了旅游服务业,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虽已过古稀之年,闫青海依然闲不住,还在开着游船。“游客都喜欢坐我的船,听我讲当年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故事。”闫青海说,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柏坡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
打造“美丽”的村支书:
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紧邻西柏坡的梁家沟,与西柏坡纪念馆咫尺之遥,一排排新民居错落有致。
梁家沟是水库移民村,村民很长一段时间过着苦日子。今年51岁的陈国平1996年开始担任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当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陈国平带领村民重建家园后,吸引投资建设了西柏坡民俗博物馆和嘉旅宾馆,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
2009年,他学习外地经验,推动梁家沟新民居建设:集中一片土地建小洋楼,拆掉旧房发展其他产业。新村最靠边的一处位置地基松软,工程量最大,得多花钱,陈国平主动要了这块地。(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