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维修班里的发明家

 

  ■ 记 者 杜勇清 

  通讯员 叶城青 杨晶晶

  

  

  【人物档案】

  潘德忠,男,今年56岁,从事维修工32年,被誉为维修班的“定海神针”、“发明家”。32年来,他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多次获得省烟草科技协会、市职工技术协会“先进个人”称号。

  

  潘德忠进入鑫源烟草薄片有限公司维修班之前,已在淮阴卷烟厂维修班工作了28年,被全厂上下誉为机械排障的“定海神针”、革旧图新的“发明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按照国家工艺标准要求,烟梗被洗梗机处理成梗丝后,其含水率不得低于32%,而当时淮阴卷烟厂的烟梗洗梗机,在对烟梗进行处理后,梗丝含水率只能达到28%。含水率不足,带来两大后果:一是梗丝含水率不达标,二是产能下降、成本增加。

  事实上,上述问题不只在淮阴卷烟厂,而是全国卷烟生产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难题。烟厂领导尽管心知肚明,却无可奈何。听闻此事,潘德忠坐不住了,一个人开始捣鼓,利用厂里的边角废料,搞电焊、折弯、变换机槽模型,在车间花了一年多时间、做了50多次试验,成功研发出涡旋式水槽,一举攻克了全国烟草行业的共性难题,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熟悉烟草生产工艺的人都知道,烟草生产车间的流化床上装有固定式排漕网。“因为这个网是固定式的,常年不动,而且不好保养,所以容易积灰,”潘德忠回忆说,灰尘堆积得多了,网眼被堵死,影响排漕时的风力平衡,进而影响烟梗丝水分和产品质量。如何解决?厂领导找到潘德忠寻找对策。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式排漕网宽两米多、长近五米,体积庞大,如果拆卸后无法严丝合缝恢复原貌,导致除尘机吸跑了烟梗丝,按照每天100公斤烟梗丝计算,对企业将是“灭顶之灾”。

  还是潘德忠有办法。量尺寸、画图纸,反复试验45天,最终将两米多宽、近五米长的固定式排漕网,分割成5块活动式排漕网,解决了上述难题,取得了又一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3年,成立不久的鑫源烟草薄片有限公司需要引进机械维修方面的能工巧匠,慕名来到淮阴卷烟厂“求援”。此次“选才”共计9人,只有高中文化的潘德忠排在头一个。

  今年初,厂里一台蒸汽设备出现机械密封漏气。漏气发生在下午下午6点多,潘德忠已经下班回家。彼时,厂里维修班同事以为小事一桩,没告诉潘德忠。结果,维修一直持续到当晚9点,始终毫无头绪。大家心里非常清楚,故障不排除,前期投料将全部作废,由此造成的损失将不少于10万元。

  “快,赶紧请老潘出山!”情急之下,电话打给了潘德忠。到了现场,只见潘德忠左瞧右看,三下五除二就把故障给排除了,用时不到20分钟。

  老潘有绝活,岁数却已经不小。按照惯例,53岁就该退休的老潘,今年56岁还依然被鑫源烟草薄片有限公司视为“宝贝疙瘩”。公司负责人说:“老潘不能退,老潘一退我们就失去了顶梁柱。”也因此,潘德忠开始谋划带徒弟,培养接班人。

  如今,在潘德忠的“传帮带”下,鑫源烟草薄片有限公司已有12名青年维修工“出师”,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潘德忠说,自己年纪大了,现在要做的事,就是把手上的技术全部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人,让自己的技术继续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记者手记】

  潘德忠的32年维修工生涯充分说明,只要勤于学习、甘于寂寞,遇事不退缩,勇于打硬仗,即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够用自己的点滴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