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勤劳托起梦想

 

  ■ 程建飞

  曾听爷爷奶奶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吃饱饭一直都是大家最大的梦想,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80后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母亲说,她姊妹8人,全家人口多,口粮都成问题,外公为了养活一家人,自学了编竹篮甚至杀猪的手艺,虽然累和苦,但帮人家编竹制品、帮人家杀猪,尽管没有工钱,毕竟带出了一张嘴,遇到稍微富裕的人家,收完工,再给外公带回一些口粮,外婆就可给儿女们改善一顿了。

  又听父母讲,他们结婚后,正赶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分田单干,每口人都分到地,连当时未满周岁的妹妹都有份,口粮有了保障,生活也就不像之前那样窘迫,饥饿这个词语也从未出现在我这个80后人的童年记忆里。当时,父亲学得一手好木工活,差不多每天都有活干,有的甚至要上门预约,每个月挣的几十元钱在当时可说非常可观。母亲干农活特别出色,无论是插秧还是收割,都是又快又好,周围村庄几乎无人企及。因此,当时的我们,偶尔吃顿饺子或是喷香大米饭的愿望就不难实现。小时嘴馋,在我和妹妹的怂恿央求下,母亲经常把本来预备招待客人的大米做成了我们的解馋饭。有时想,世界可真奇妙,那不起眼的灰小米粒在开水的蒸煮下竟然变得又白又长,弄一口放嘴里,可真是软糯相宜、回味绵长啊,我敢说,那绝对是今天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清香。想来惭愧,有天因母亲破天荒的做了红烧肉,我和妹妹竟狼吞虎咽的将饭菜一扫而光,丝毫没有顾忌尚未吃饭的父母。父亲说:“将来一定让孩子们天天吃上大米饭、红烧肉!”这句话让我当夜香喷喷做了一个美梦……

  90年代后,家庭生活越来越好,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我和妹妹渐次读中学、大学,高兴之余的父母唯有加倍的努力劳作,才能供我俩读书。那几年,我家的生活水平有了下降,吃的喝的比在市场经济下富裕起来的其他农户差不少。除了过年的那一阵,父亲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但父亲很乐观,跟别人说:“等儿女毕业后我就不用这么干了。”我也暗下决心,毕业后不再让父亲整日劳作。我家在那时供两个孩子读书却没和别人借一分钱,也算一个奇迹了,我知道,那其实全靠父亲的勤劳和母亲的持家。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父亲不能再给人家干木匠活了,但自家的农活始终没有扔,甚至还靠种地养了几头猪,他说,粮食废料养猪,猪粪产生沼气,沼气废料浇地,促进粮食增产,这不就是绿色循环种植嘛。这些年,我每每劝父母不要再种地了,因为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不需要他们再劳动了,可他们不答应,也许在他们心里,不论土地产出多少,起码可以贴补家用,会让子女的担子轻一些,因此,早已年逾花甲的他们仍旧每日在天地间耕作……

  作为普通的农民,更是负责的父母,他们一直梦想着孩子们生活得越来越幸福。勤奋的劳作便是他们实现家庭梦想唯一的手段,这也足以托起整个家庭的梦想。

  我想,不管是为了家庭梦还是为了服务百姓,勤劳的美德,我们都要传下去!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