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难忘故乡的黄河桥与十里长街

 

  ■记者 杨尚

  

  

  今年90岁高龄的丁承憼,离开家乡已经75年了,现生活在南京。他在故乡母校设立了奖学金,以谢母校和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古淮河上的那座黄河桥、历经战火的仁慈医院、饱经沧桑的清江浦楼、淮安民间小戏《跑驴》……当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物,像一幅幅老电影画面一样呈现在他的回忆里。

  1929年,丁承憼出生于淮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殷切希望使他从小就心怀梦想,奋发学习。“我立志成大器、做大事,要大有作为,”丁老说。

  在60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丁老担任过南京大学教务处长,退休后和友人创办了现在的三江大学。

  一张发黄的黑白老照片成了在家乡时最早的影像记录,照片上的翩翩少年丁承憼看上去最多也就13岁的模样。丁老说,黄河桥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当时淮阴北部老百姓进城的唯一通道,桥旁边是日军的炮楼,驻守在此的日军每天都会对来往的行人进行盘查,并要求进城的人办理通行证。这张照片就是当时他办理通行证时拍的,所以对于家乡的黄河桥(现市区淮海路黄河桥)他终身难忘。

  《跑驴》是流传于苏北民间的戏曲。丁老对记者说,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每逢春节,都会有民间艺人到村里唱戏。而当锣鼓响起时,乡亲们都会赶来观看,偌大的打谷场立马变成了露天戏台,乡亲们的笑声和掌声不时在打谷场上空回荡,孩子们则不断地在唱戏的人群中穿梭,嬉戏打闹。参加演出的演员是不收费用的,只是在演出结束后,到观众家里要点粮食,以解决吃饭问题。

  十里长街,老淮阴人的深刻记忆。街上建筑多为青瓦老式平房,街两侧各类商业店铺、小吃、粮行、南北杂货店有200多家。后因漕运改道,运河航运冷落,十里长街昔日的繁华热闹也就此衰败。

  丁老说,每逢过年,他都会跟随家人经过黄河桥到十里长街,置办年货,对于当时的繁华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他接着说,在十里长街有一座仁慈医院,还是外国人创办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仁慈医院救治了很多当地百姓。在这个医院里有一位曹姓医生和丁老是同乡,每次到淮阴城里来,很多家乡的人都会来看望曹医生,每逢家里有人生病也都会来找曹医生诊断,凑巧的时候还能看到外国人。

  不管是淮安当地的炸油鬼(油条)、曹排(烧饼)、辣汤还是十里长街里那个新半斋的淮安软兜,现在都成了90高龄的丁承憼晚年忆乡、思乡的最好记忆。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