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寒
成为“大数据”中的一员,常让我感到幸运与不幸。幸运的是它知道我喜欢什么,于是便给我推送什么。因为比较关注文学,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关他的信息也就被推送的最多。然而评论区里却总是布满诋毁声,无一例外。这是我所感到不幸的。
能够理解,人出了名便免不了遭受非议,可我看到的百分之九十竟都是骂声。在声声“国骂”的讨伐下,纵然评论家们对莫言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作为一名读者,我忍不住还是要谈谈自己对莫言的理解。莫言绝大多数的作品我都读了,并且反复读了几遍,以后也还会再读,想来我是稍有点资格说一说的。
就以《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来举例,因为我接触莫言的第一本书就是它,还是在我高二的时候。刚读这本书时我特别惊诧,我没想到这个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作品里竟满是粗话脏话,所以有女同学问我借这本书时,我只能表示拒绝,并告诫其“不能看”。然而文字虽粗俗,读起来却是十分痛快,像骑着快马驰骋在乡野大路上,野性狂放。尤其是他的幽默感,好几次让我在自习课时忍不住大笑,惹来同学的惊异眼神。
那时读完《生死疲劳》后,只是觉得这部小说确实厉害,很好读,给人不尽的余思。之后不久发生了件小故事,是我没法忘掉的。那是一个假期里,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条对莫言采访的新闻,记者问他获得了奖金会不会考虑捐赠出来,莫言回答说不会。看完后我特别气愤,心想莫言这家伙真不是个东西,小说写得不错人品却如此不堪。这股偏见一直在我心里放置了很久。毫无疑问,如果我还处在那时,那么网上对他的谩骂中多半也会有我一个。
过了几年,大一我又把《生死疲劳》读了一遍,这次是因为我想学写小说,是以学习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的。就创作而言,莫言的文字功力可谓炉火纯青,令我无比钦佩着迷。我实在没法想象怎么才能把小说写得这么畅快淋漓。也开始知道他是个极具独创精神的作家,打破了文学常秉持的温文尔雅、谦卑有礼的姿态,选择以最乡土、最世俗的身份目光来讲述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他的小说显著的特点是极强的声音和画面感,因而读起来特别轻松舒服,我仿佛被他带着走进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成了大队公社的一员,一个个人物鲜活地站在身旁。甚至是历经轮回的西门驴、西门牛、西门猪、西门狗。读完这本后我又买了他的好几本小说。
把《蛙》《四十一炮》《檀香刑》《酒国》几部长篇读完后,对莫言不捐钱这不管是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我都完全理解及体谅。因为在这个社会里,一个严肃文学作家能糊口养家实属不易。相反,这时代有的是暴发户,有的是幸运儿、弄潮儿……为何非要让沦为“夕阳产业”的作家出来捐款?这种预设的道德绑架意义何在?
大四时,再读《生死疲劳》,这部小说给我的体验就不仅是它高超的艺术魅力,也不是那无比诙谐的笔调,更多是其中深沉的思想。我看到这世界的一种无奈“真相”,体会到大悲苦、大苦闷,过去、现在、未来,它都在这芸芸众生中上演,让人愤懑着,痛苦着,终至疲劳与麻木。
其他的作品我也重复读了几遍,每次感受也颇不相同。后来,对文学了解越深,便知道许多作家都是极欣赏和敬佩莫言的,在作家王安忆、毕飞宇的文论中,都看到过。而且他们写莫言的时间都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可见在文学界莫言本身就非常有影响力,并没有太大争议。
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诋毁谩骂?答案实际很清楚,因为莫言的作品都是在批判现实。大概我们一直是特别“好面子”,容不得别人说。只是对于这些批评者是否真正读过莫言的作品,读懂了多少,我表示非常怀疑。
无知是偏见的温床,我自己的经历已是最好的证明。莫言在作领奖发言时谈及人们对他的评价,他只说“希望大家读一读我的作品”。就此依然希望那些轻易发表言论的人,读一读莫言的作品。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