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向内独取 厚积薄发

文/李德会

我和砚农是同学,都是师范生,都在普师班。在学校那会儿,他是那种有名气的学生,这让我“不爽”,长得也没看出比我有多帅啊,我们都瘦不拉几的,也不擅言谈,沉默不张扬,那个时候年轻嘛,也找不到原因,就是各种不服,后来发现让我不服的人多了,只好认怂。他那会书法就已经很好,比我早到学校宣传板报组,参加学校组织的“三字比赛”他获奖等次也比我高。后来由于成绩优秀,他被保送进大学,我则回农村教书。教书20多年,和他接触不多,因为我在小学,他在大学,碰不了面。后来我调到书画院,才和他又有了联系,对他有了了解——他不忘初心,不仅书法没有偏废,后来还到南艺专攻书法专业,居然读到博士,还是黄惇的学生,专业论文还参加了难度极大的全国书学讨论会,什么叫又红又专,算是见识了。

他现在从事的是书法职业工作——创作和教学,大学教书法可不容易,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理解的深刻与丰富最终是要传达给学生的,所以对师者的要求会更高,还要答疑解惑,还要诸体兼备、心手双畅,这些都是需要付出极大辛劳的。好在他是一个有耐心能吃苦有智慧的人,驾驭这些游刃有余,教学做到得心应手,创作也能随心所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往自己的内心深处打井,做老师的职业就要把这口井打得足够深,岁月累积的入木三分才是走进书法艺术的最终核心。我有时候也会在他们学校带点课,发现他对学生还是很严苛的,临摹示范和细节点化都很到位,我能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用心,学生也非常喜欢他,师生互动和谐流畅,这又多少撩拨起我好为人师的职业冲动。

关于书法,他的理解比我深,他的学术思辨从来不缺,他从年轻时候的爱好到后来专业化的追寻,一路过来,甘苦自知,无论理论和创作他都有自己的解读,我的理解就是他对文人气格和书卷气息的把握,对经典的顶礼膜拜和心摹手追要比我们做得好,而创作有时候就是对经典研习之后的自然顺成。我看的最多的是他的行草书作品,文气洋溢满纸,多出米家,灵动之中不小气,线条洗练干净,简明不繁琐,质朴沉着中时有意外之趣,可见其驾驭笔墨的圆熟技巧及创作时的那一份淡定与从容。

他在大学,我在书画院,我们都关注创作。但是我们可能更多地会关注展览多一些。展览一分为二地看,有时候也是一种刺激源,会使人兴奋,这也是动力,一旦懈怠,就会处于慵懒的状态。而他不一样,他则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教学,关注传道,关注书法本质的东西,比较理智,这一点我也深受教益。

相信老同学靠着这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靠着深厚的学术素养,靠着广阔的艺术视野,在厚取沉静博大的元素之后,必将达到意兴相发、自然容与的境地。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