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郑楠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乡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错综复杂的乡村治理难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有效破解新时代乡村治理难题,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直接决定乡村治理是否真正实现“治理有效”,更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治理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明确乡村治理方向、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我国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乡村治理过程中同样要坚持这个基本方略,以保证乡村治理方向的正确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要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将其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做好乡村治理的政治引领。具体表现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定位上明确“由谁治理”,在党的领导下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做到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乡村治理的系统化;乡村治理的客体定位上明确“治理什么”,将乡村最关注的涉及广泛的问题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内容;乡村治理的方式定位上明确“怎么治理”,不仅通过法律法规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重综合治理,注重各种治理方式的有机配合,多角度多层面解决问题。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共识,把握政策方向,将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使乡村治理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破解;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作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突破口。当前已进入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关键时期,面对显现的深层次乡村治理难题必须解放思想。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解放惯性思维的大脑,依然是当下乡村治理优化进步的最强生命力。

首先要在实践中打破与乡村振兴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当然解放思想不是胡干蛮干,必须实事求是、深入调研、明确问题所在,要用实事求是这把尺子去衡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拿自己开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解放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责任意识,提高整合力度,克服畏难情绪,把解放思想作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开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门。解放思想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要深入农村从客观实际出发,并要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断修正,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达到不断完善真正破解治理难题的目的。要坚持学用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动形成敢于创新、敢想敢试、敢做敢为的良好氛围,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以农民为中心,打造“三共”格局

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程,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乡村治理中就是要以农民为中心,找到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影响广泛的治理难题,将其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的切入点。以农民为中心,还必须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比如,将农民最关心的农地、环境污染、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乡村治理问题作为治理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制度、明确程序、试点示范、总结经验,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成效。不仅如此,还要将乡村治理放到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要注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乡村治理不能就治理谈治理,还要做到“疏”与“堵”相结合。要吸纳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比如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不仅政府要做好规划与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到农村垃圾清扫、转运和处理的过程中来,实现共建共治,最终达到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目的。

健全“三治”体系,注重公平正义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理是对乡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达到合理公平有序,必须按照十九大的部署,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要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刚性规范约束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发挥德治柔性约束与自治的内生约束引导作用。要依据乡村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断出台完善精细化的乡村治理制度、创新村民自治制度,要不断培养乡村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到有理有据,维护公平正义。要提高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认知水平,不断培养村民的自治意识,创新村民民主参与、民主监督途径,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乡村治理的公开透明度。要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注重完善乡村公约,重视农村乡贤作用的发挥,树立道德模范,重视德治引领。做到以法治保障自治,以德治支撑自治,在自治中体现法治,坚守公平正义底线,才能有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真正实现“治理有效”。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