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升 刘利
在中央文明办最近一次公布的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显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淮安市取得了113个地级市中排名第5的好成绩。清江浦区作为主城核心区,在2018年度国家测评中承担了70%左右的实地考察点位和50%问卷调查任务量,为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当好了主力军,守住了主阵地。
科学谋划 主动作为
创建工作有条不紊
文明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顶层设计科学合理,才能避免“打乱仗、打败仗”。
细化目标,明确重点。2018年淮安市提出了“全国进前十、全省争第一”的工作目标。清江浦区围绕全市目标,确立了通过三年创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管理井然有序、市民素养显著提高、文明风尚蔚然成风”的总目标,同时将目标任务细化到三年(2018年突出顶层设计、难点突破;2019年突出整体提升、全面达标;2020年突出查漏补缺、迎检冲刺)。全区上下紧扣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定计划、定措施、定责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直面短板,主动担当。清江浦区是淮安主城核心区,创建的主战场,辖区内存在老旧小区多、集贸市场多、背街小巷多,创建压力大、管理难度大、设施差距大等诸多创建硬伤短板。面对困难,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魄力,立足更高站位、树立更高标杆,以“主力军”的担当,“走前列”的自觉,全力推进城区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同步提升。
严密组织,强力推进。全区构建了“六指一办”创建组织架构,各分指挥部既相互独立、分工明确,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整体。在末端推行网格化创建模式,将全区划分为114个网格,建立区领导挂钩镇(街道)、区直机关部门挂钩社区(村)制度,上下联动,共创共建,捆绑考核。同时,构建指挥部、分指挥部和镇(街道)三级督查网络,创建督查全覆盖、工作推进无死角。
瞄准短板 精准发力
创建工作有的放矢
文明创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死角才能直击靶心,对症下药才能确保实效。清江浦区始终把发现问题作为出发点,把解决问题作为落脚点。
紧扣标准找差距。通过集中培训、考试考核等方法途径,培养一批创建“明白人”。建立网格化动态巡查机制,按照点位类型,制作38类操作卡片,日巡查、周汇总、月通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视察调研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市民巡访团、社区“五老”人员等社会力量参加文明创建巡查巡访查漏补缺。
创新方法攻短板。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实施“一把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打造等活动,成立农贸市场、文明养犬、五小行业等专项工作组,进行专项整治。开展了点位达标创建活动、重点单元达标创建,推进“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等,一批环境脏、秩序乱、设施破等长期制约创建水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盯住细节抓提升。2018年度考评,淮安市距第四名(延安市)成绩仅相差0.04分。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出高低。创建中,清江浦区以精细化保洁、精准化服务、精确化提升为目标,紧紧抓住小广告清理、分类垃圾桶设置、楼道灯泡玻璃维修等细节问题,小处着眼,细处着手,严抓细抠,落细落实,推动问题解决见底归零。
群众参与 共建共享
创建工作有本有源
城市的核心是人。创建中,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文明创建的根本,坚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创建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创建为民,增强认同感。让群众说,听群众讲,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对环城小区、新世纪花园等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对徐家湖路、军营路等道路进行翻修、维修,开展文明交通行,组织交通秩序整治,开展诚信街区评选,推进诚信建设,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创建工作顺应民意,深得民心。
创建惠民,增强获得感。从停车难、如厕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加大投入,高位推动,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仅2018年就新增停车位400余个,新建、改造各类公厕16所,让群众亲眼看到、切身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成效和变化。
创建靠民,增强参与感。突出创建活动的群众性,通过印制手提袋、年历,发放抽纸、毛巾等多种形式开展入户宣传;组织万名党员进万家、文明创建大走访等活动,激发市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全面深化志愿服务,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活动,为广大市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搭建平台和载体。
驰而不息 持之以恒
创建工作有进无退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