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8 15:33:26江淮网热:

从“官河”到“盐河” 淮安的“母亲河”在“十二五”醒来

雪白的桥身、宽阔的桥面、巍然的气势,2014年10月,崭新的淮海路盐河大桥涅槃重生。它凭借46.6米的桥面全宽,一跃成为淮安同类桥梁中的宽度之最。而这个盐河沿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桥梁工程,仅仅是整个盐河航道整治工程的冰山一角。

静静流淌的盐河从无到有,千余年时间里,曾喧嚣繁华,也曾衰落寂寞。“十二五”期间,淮安人用智慧与汗水渐渐唤醒这条沉睡已久的“母亲河”。

淮海路盐河大桥“三维”暴增 千吨船舶过市区

淮海路盐河大桥始建于1982年,被视为淮阴区的北大门,全桥总长150米,为简支T梁结构。1999年,老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在两侧新增非机动车通道,总长度拓延至155米。时间一晃过去三十多年。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侵蚀,加之城区交通流量不断增加,老桥出现了载荷等级不足、桥梁疲劳破损的情况,原本通畅的大桥已不能满足交通和安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改造前的淮海路盐河大桥通航净宽仅有28米,净高只有6米,导致千吨级船舶无法通过。众所周知,大桥横跨在盐河之上,而盐河航道是苏北地区一条重要干线航道,也是我省“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主骨架之一,是盐河出海航道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起,投资30亿元的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将原本的五级航道升级为三级航道(可通行1000吨船舶),以实现发展“海河经济”的战略目标,拆除重建原本不能满足三级航道标准的淮海路盐河大桥势在必行。

2013年5月,作为盐河航道整治工程的“压轴之作”,淮海路盐河大桥开始实施拆除重建工程。建成后的新桥桥长258.54米,为双向8车道,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桥宽则达到了46.6米,相当于在老桥的两边各加上了10米。桥的四角设有四个楼梯,可供周边居民步行上下桥;桥下南北两岸还建有面积达3200平方米的公共停车场,为充分利用城市空间作出了贡献。

行走在这样一座大桥上,人们不由得衷心赞叹,整座桥既宽且美:站在大桥上远远望去,四座白色矮塔光洁耀眼,连接着富有张力的斜拉索,仿佛是一把把横挂在盐河上的巨大竖琴。记者了解到,这种矮塔斜拉桥的桥型可在保证行人、机动车通行的同时兼顾航道通航功能,是通过慎重细致的多方考虑后作出的选择。大桥跨越盐河航道,桥越高则越利于船舶通航;但该桥坐落于城市主干道上,越矮越有利于交通出行。矮塔斜拉桥这种桥型能很好地平衡两者的需要,既能有效地控制桥梁坡度,又能保证桥下净空。

据了解,该桥落成后,通航净宽60米,净高7米,最高通航水位达到了9.9米,大大增强了盐河的通航能力。

盐河“乳名”叫官河

历经千年方长成

在盐河大桥上,随处可见的是与“盐”、“河”相关的装饰元素,如白色立方体的结晶形象、波浪形象、桥梁构件的盐白色等等,桥头四角的四组立体人物浮雕则娓娓述说着盐河的历史:西南角的浮雕柱为第一个主题“海边制盐”,反映的是重要的盐产地——淮北盐场的繁忙场景。在这组浮雕中,有的盐工在铲盐,有的在挑盐,有的在用箩筐把盐往马车上装运,有的则驾着牛车把盐运走。东南角的浮雕柱为第二个主题,反映的是“盐河漕运”,浮雕中包含盐工扛着盐包往船上装盐,逆水行舟时拉纤、撑船以及顺水行舟扬帆起航的画面。第三个主题位于西北角,反映的是“王营集散”,有背着盐包的盐工,账房先生在王记盐行前记账交易以及王记盐行老板迎来送往盐商等场景。最后一个主题是东北角的“水陆转运”,浮雕中有驾着马匹的车老大、推着盐包贩卖的盐贩子、起帆远航的船工等等人物,展现了当时“南船北马”的时代特色。

盐河,因运盐而得名,它承载了盐业的繁荣,见证了盐河之畔古镇的繁荣,曾为淮安的繁荣昌盛立下汗马功劳。据史料记载,盐河最早开凿于唐代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时称官河,一名漕河。唐朝初期,古海州的经济已经比较繁荣。由于地处海滨,南至淮楚,北达齐鲁,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横贯其间的都是东西流向天然的季节性河流,南北交通运输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漕粮的转运和食盐的运销,成为亟待解决的大事。于是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从泗州涟水县向北开凿了一条通达海州的漕河,后称官河。官河的开凿沟通了古海州地区与山东、江南之间的联系。到了北宋时期,淮北盐业已具一定的规模,天禧元年(1017年),海州的板浦、惠泽、洛要三个盐场,每年运销食盐四十七万七千余石,这些食盐大部分由盐商以木帆船由官河运出,所以官河已经成为北宋时期淮北盐运的一条重要航道。元、明时期,统治者对盐业生产十分重视。为保证盐运畅通,元、明两代对官河进行了多次疏浚。时至清代,淮北板浦、中正、临兴三个盐场逐渐兴旺,盐运十分发达,一时间形成了“盐课所经、官舫估舶,帆樯相望”的繁盛局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官河被重加开浚,用以转运淮北盐内销,由此易名盐河。乾隆八年(1743年),嘉庆三年(1798年),盐河又历经两次开凿,形成了现今的走向。当时,海州三个盐场所产的食盐由盐河运往淮阴西坝,转运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销售口岸,盐运经济的繁华曾带来所谓“天下盐利淮为大”的说法。

近代一度“退二线”

“十二五”又焕新生机

时过境迁,曾经因水而兴,盛极一时的淮安又因水而衰。

步入近代之后,在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新兴运输方式的冲击下,淮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单一内河枢纽地位越发显得无足轻重。盐河也一度失去了往昔的喧嚣繁华,静谧安详地仰卧在江淮大地上,仅为排灌和内河运输之用。

如今,淮安人再度与水结缘,决心用智慧与汗水唤醒沉睡已久的“母亲河”。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淮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距离水上里程最短的连云港港口出海。据统计,2008年,仅淮钢特钢、韩泰轮胎、富士康等企业通过连云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就达190万吨和2万标箱。

但长期以来,本应成为淮安与连云港之间最便利通道的盐河航道多半处于自然状态,航道水深小,狭弯道多,远远不能适应货运量对航道的需求。同时,盐河航道北端尚没有与连云港港口进行有效沟通,也没有与灌河有效衔接,使淮安、宿迁乃至淮河流域失去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企业运输大宗物资,不得不从京杭大运河转运,或使用公路先行运输的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因此,提升盐河航道标准成为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急需破解的交通“瓶颈”,目标直指连云港的盐河航道整治工程迫在眉睫。在省、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原本拟于“十三五”实施的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提前到“十二五”期间实施。该工程于2009年11月开工,于2012年完成主体建设,并于2014年基本完成扫尾工程。由于绿化、信息化等扫尾工程耗费周期长,直至目前,扫尾完善工作仍在进行中。

此次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共整治里程91.6公里,淮安境内77.89公里,按三级航道标准进行建设,最大设计通航船舶为1000吨级,航道底宽不小于45米,航宽不小于60米,最小水深3.2米;新建3级船闸2座(杨庄二线船闸、朱码二线船闸);改建、新建跨河桥梁7座,分别为杨庄闸桥、华能一期钢管桥、北京路大桥、淮海路大桥、宁连路大桥、朱码闸桥、殷渡桥。以及相关标志标牌、信息化工程等,概算投资28.69亿元,其中淮安境内为25亿元。工程主体建成投入使用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2013年对杨庄闸过往船舶的统计,盐河总运输量达到了原来的3到4倍;通航效率也大大提升,整治前,船舶过闸有时要等半个月到一个星期,整治后则基本上能做到随到随放。同时,整治工程也为我市企业节省了大笔的运费成本。整治工程完成后,仅淮钢一家一年就可节省运费一个亿;该企业通过盐河的运输大宗物资,也从原本占自身运输总量的10%迅速上升到了30%。

为凸显时代需求,此次盐河航道整治工程还重点突出了“生态航道、景观航道、人文航道”的新目标。整治工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同时尽量采用自然材料,以避免二次污染。不仅满足了航道岸坡稳定的要求,而且美化了环境,营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休闲场所和盐河生态走廊。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