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7 18:45:09江淮网热:

以“周恩来”为名 让梅园风范闪烁时代光芒

  红旗依旧冉冉升起,青铜像前披着霞光,停伫着百年的思念。一双双黑亮的眼睛,凝望着一个世纪伟人的身影……”11月29日,当采访团走进距离梅园新村纪念馆330米远的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时,在该校主持人风采大赛现场,学生们正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这首缅怀周总理的诗歌——《心中的梅园》。三十余年前,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此后,数百个“凝铸爱心的班集体,以周恩来命名的新生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以“周恩来”为名 让梅园风范闪烁时代光芒

  2017年11月29日—30日,“矗立的丰碑 永远的怀念”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新闻行动采访团走进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宁沪高速公路南京收费站等单位,探访这里的“周恩来班”的建设、发展以及对周恩来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一尊尊雕像、一张张图片,采访团感受到,新的时代,周恩来精神正在更广阔的空间,以更丰富的形式和更深刻的内涵,影响和教育着越来越多的人。

  校园里,一座周恩来的半身铜像矗立在教学楼前,神情温和中透着坚定;侧面的教学楼外墙上,镶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操场边的翔宇亭里,周恩来手书的《大江歌》石刻遒劲有力。整个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随处可以感受到周恩来的少年壮志。“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就是从我们学校诞生的。”该校副校长刘茜介绍。当时,这所学校叫南京市梅园中学,建设“周恩来班”的倡议者是学校一位名叫孙逸江的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孙逸江来到梅园中学教书,学校抽出初二年级四个班里学习最困难的学生,组成了初二(5)班,让孙逸江任班主任。”刘茜说,当时孙逸江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每天都在想这个班要怎么教。“他每天上班都要路过梅园新村纪念馆,时常会走进去参观。几番对着纪念馆里的周总理铜像苦思冥想后,他决定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随即,孙逸江联系了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让学生给纪念馆义务打扫卫生。他说,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学生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能接触到纪念馆里所有关于周恩来的东西,这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打扫卫生,孙逸江还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找周恩来的资料阅读,每人每周写两篇读后感,并且每个月开一次学习周恩来心得体会的班会,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淮安学习周恩来精神,学生们收获很大,每天都有明显的进步。初三毕业后,初二(5)班的升学率达到了70%,还出了个全校语文最高分。这让孙逸江非常兴奋,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班级70%的学生考上高中是不得了的成绩。

  “初二(5)班毕业后,孙逸江回头带起了初一(3)班,他延续了上一届的教育方法,让初一(3)班很快脱颖而出。”刘茜介绍。于是孙逸江心里开始有了想法,希望一直用伟人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1984年,在“五四青年节”表彰时,梅园中学初一(3)班被正式命名为“周恩来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对“周恩来班”的诞生和成长非常关心,亲自为“周恩来班”题写了班牌。

  2011年,梅园中学与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合并组建成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这里改称梅园校区初中部。”刘茜说,虽然称呼有所变更,但是这所学校以周恩来为榜样,学习伟人精神的传统一直在延续。“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和发掘,让周恩来精神在培养德才双馨的师资队伍方面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现在,玄武高级中学除初一、高一年级外,每个年级都有1到2个“周恩来班”。采访团在初三(8)的教室里看到,闪闪发亮的“周恩来班”班牌被挂在黑板上方,时刻给予班级师生巨大的鼓励。刘茜告诉采访团,这块班牌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周恩来班’的学生们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都非常强,不仅成绩方面是始终领先的,其他方面也都很优秀。比如汶川地震第二天一大早,‘周恩来班’的孩子就主动提出,要为地震灾区组织一次捐款活动”。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