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阳光”铺洒扶贫路

 

  ■记  者 周  洋 张小燕

  通讯员 刘昊宇

  “如果不是这次扶贫,这个家就真的快散了,”日前,望着修整一新的房子,金湖县金北镇新街社区的应兆国老人喜上眉梢。此前应老心情一直不佳:身体残疾多年,儿子30多岁还没有工作,住的房子经常漏雨。在市体育局的帮扶下,他家修整了房子,儿子也在游泳馆谋到了救生员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今年以来,按照“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平台运作、责任到人、纪委监督”的总体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阳光扶贫”试点,开发建立“阳光扶贫”系统,健全精准扶贫脱贫、阳光透明监管机制,全面推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资金精准使用、扶贫项目精准实施、扶贫政策精准落地、扶贫责任精准压实,探索深化“两个精准”新路子。

  扶贫“搬上网” 精准又透明

  市司法局干部常雪峰是淮安区席桥镇王口村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每次入户走访后,他都会在“阳光扶贫”APP上定位签到,上传现场图片,填写帮扶笔记。“这款APP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手机定位,倒逼我们把帮扶工作做得更实更细,”常雪峰告诉记者。

  “阳光扶贫”工作中,我市每名帮扶责任人都要下载“阳光扶贫”APP。帮扶情况不仅在手机APP中全程留痕,后台管理部门也可随时查看。对辖区范围内帮扶人员未按要求履职的,系统将及时进行预警提醒。为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在民政系统原有的低保户比对中心的基础上,我市在推进“阳光扶贫”中创立了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比对机制,涟水高沟镇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前确定贫困户公开不够、缺少监督,现在有了对比机制,报假的立马就现原形。”

  “扶贫搬上互联网,精准透明有章法,”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通过互联网督查和具体核实,结对走访去没去、采集信息全不全、帮扶措施实不实等问题一目了然。根据督查情况,市委、市纪委已多次进行督查通报,一批扶贫不力的帮扶责任人被曝光、问责。目前,市县乡村四级4.49万名帮扶责任人,已深入到结对的9.03万户低收入农户家中,结对帮扶率、实地走访率、信息采集率均达到了100%。“阳光扶贫”系统已于9月底由省扶贫办向苏北其他四市推广。

  帮扶显真情 脱贫有盼头

  涟水县保滩镇53岁的严宝成因父亲患了脑梗塞、妻子心脏病复发,先后花费数十万元治疗,全家经济陷入困顿。纳入“十三五”建档立卡户后,保滩镇选派财政所副所长徐志宏挂钩帮扶。利用徐志宏帮助争取的扶贫贷款5万元,严宝成种植3座大棚食用菌,当年实现脱贫,还带领周边15户农户一起种植食用菌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帮扶工作中,我市坚持因户制宜,制定产业帮扶计划,并帮助解决好资金、项目、技能等方面问题。去年以来,全市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79亿元,支持59936户低收入农户发展种、养、加和流通等生产性、服务性增收项目;

  (下转A4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