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袁集创设网格平台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记者 杜勇清 通讯员 杜晓芹

  “姬、谢两家住隔壁隔,因为两棵树事情闹了矛盾,翻来覆去折腾了9个多月,要不是村里搞网格化管理,网格员一趟趟做和事佬,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子。”昨天上午,淮阴区袁集乡桂塘村村民惠锦荣提起73岁的网格员诸广义,直竖大拇指。

  在袁集乡,像诸广义一样的网格员共有87名。作为淮阴乡村治理网格化的三个试点乡镇之一,今年8月起,袁集乡将下辖的10个行政村按村民小组划分为76个网格,村党总支书记担任总网格长,党员村民担任网格员分片包干联系群众,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监督村规民约执行、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广泛收集社情民意,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路径

  支部“搭台”

  练就乡村发展“分身术”

  店铺林立的袁集村在全乡人口构成最为复杂,矛盾纠纷也最多。“去年一年就处理了100多起,旁的事什么也捞不到干,村集体经济一直在5万元左右徘徊,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多年交白卷。”村党总支书记杨凤兵说,村里被划为14个网格后,60多名党员全部上阵,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干部腾出手抓经济,4个月不到引来5个项目,还与市农科院合作流转土地233亩,预计年底集体经济收入不少于30万元。

  党员“登台”

  当好乡村治理“主心骨”

  在桂塘,网格员诸广义既是老党员,也是为民办事的热心人。前不久,诸庄灌溉渠被雨水冲垮,他带着一名村民代表,闷声不响就把渠修好了。“党员带好头,群众跟着走,啥话都不藏着掖着,他们再将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拿到村党群议事会解决。”村民诸正前觉得,网格化以后,党员好比服务群众的“千里眼”“顺风耳”。得益于此,村里一条2.5公里长的老土路,20天前已经动工修筑。袁北村则顺应网格员征集的民意,将引发杨絮泛滥的村中杨树全部砍掉,换上景观绿化,村民满意率100%。

  群众“补台”

  唱响乡村和谐“好声音”

  农科村老党员邬玉涛在担任网格员之前,是退下来的老支书,话多、肯说,对村里的事爱“挑刺”。村党总支书记王行秦对他既尊敬又头疼。出乎王行秦意料的是:“自打做了网格员,有了舞台,老支书居然成了信访矛盾化解的一把好手。”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村民仲美兰身上。“以前可是‘拆台’专业户,爱‘泼冷水’。”王行秦说,“被吸收为网格员后,仲美兰发动‘五老’组建了夕阳红演出队,村里对14家落户企业开展卫生环境整治,也是她挨家去做的工作。”而相距不远的袁集村,今年有11位村民向村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党员组织生活参加率也由以前的不到40%,提高到了现在的85%。

  上述探索,让袁集乡尝到了乡村治理网格化的“甜头”。据袁集乡党委书记戚守兵介绍,目前,他们正结合已有经验,将乡村警务、医疗卫生等服务纳入到村组网格之中,进一步延伸网格化服务内涵。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