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10月份,市食安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联合开展了食品药品科普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重点是为全市七年级(初一)新生上一堂食品药品科普知识公开课。经过各方努力,截至10月底,公开课已经全部完成。科普宣传覆盖了全市主城区30家中学,12000余名七年级学生接受了食品药品安全科普教育。
讲台演绎智慧 学生受益匪浅
“校园周边的这些‘五毛食品’危害是什么?”
“会发胖!”“脏!”“很多添加剂,致癌!”
……
9月12日下午,苏淮高新区范集中学阶梯教室里,该校150名新入学的初一学生,正在津津有味地聆听两位老师讲授食品药品安全常识。现场师生频频交流互动,气氛热烈。
这是我市食品药品科普知识公开课今年走进学校的第一场活动。在过去两个月里,这种气氛活跃的公开课相继在全市30家中学校园里举行。授课老师们把学生常见的“五毛食品”和常用的药品搬上了讲台,以平实生动的语言,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向孩子们传授食品药品的鉴别常识和使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我学到不应该吃外面小摊贩和小店卖的‘三无’食品和油炸食品,还有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食品。”范集中学初一学生李晏蓉说,“我们正在长身体,要吃对我们好的、有营养的、富含维生素的安全的食品。”
李晏蓉的同学韩鑫琪说,公开课上讲的用药安全知识,自己之前一点都不知道:“今天听了这堂课,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不能滥用退烧药和抗生素药品,而是要到正规的医院里面去进行治疗。”
通过科普公开课获益良多的学生并不是个例。公开课期间,市食药监局组织开展了七年级学生食品药品科普知识问卷调查,对初一新生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答卷248份,回收率82.67%。样本涵盖市直中学和区属中学、城市中学和乡镇中学、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等30所学校。统计数据显示,在受访学生中,有76.21%的学生表示,通过此次公开课,自己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有了显著提高,还有19.76%的学生认为有了一定了解;有89.52%的学生认为此次讲座对自己有很大帮助;有92.74%的学生表示对此次公开课的主题感兴趣或者非常感兴趣。
多方共同努力 精心组织教学
一堂科普公开课,为什么受到学生如此欢迎?这背后离不开学校、授课老师和监管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万老师,淮阴中学新城校区学生太多,学校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集中上课,他们提出能否请老师走进校园电视台录播教学。”
“行,没问题。我会好好准备的。”
淮阴中学新城校区是本次公开课的最后一站。经过半个月的协调,学校在紧张的课务安排中,挤出了一节课。但是,集中上课地点却没法解决。“我们初一年级一共有1200多名学生,学校最大的礼堂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找其他地方,学生太多又有安全隐患。”该校初一年级部主任冯春雷介绍,“所以我们最后请市食药监局协调上课老师在校园电视台先录播,然后再安排所有初一年级在班级观看录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这节课。”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万国福副教授在接到市食药监局的电话后,就开始考虑这课怎么上。“之前我上了十多家学校,都是跟学生面对面互动教学,录播教学相当于对着空气讲课,怎么讲才能保证效果?”万国福事后透露,“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前后修改了三次讲解课件,自己对着镜子演练,反复练习语态、语速,尽可能在宣讲过程中做到语言通俗易懂,语态自然亲切,时间掐准在40分钟。”
10月28日,在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校园电视台里,万国福老师一气呵成,脱稿完成了教学视频录制,中间甚至连个打结的地方都没出现。当天下午,该校1200多名初一新生,从班级的电视机里看到了万老师的从容身姿和迷人风采。
学校积极配合,老师精心备课,全市12000余名七年级学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食品药品科普知识熏陶。
其实,此次公开课并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时间。在9月份开学初,市食药监局就免费为这些学生每人发放了一本《中小学生食药安全手册》。学生在聆听讲座的同时,结合科普知识手册,深入了解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不断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明确自我保护的方法,做到了“有方法可循”。
问卷望闻问切 科普对症下药
截至目前,我市2017年食品药品科普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已经顺利完成。但是,这只是一次阶段性工作的结束,而对青少年学生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在路上。
市食药监局组织开展的七年级学生食品药品科普知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受访学生中,目前学生最关注的食品问题从高到低依次为添加剂问题(63.71%)、农药残留问题(62.50%)、转基因问题(58.47%)、小作坊环境问题(50.40%),对味道、卖相等关心相对较少。
同时,当前中小学生获取食品药品科普知识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广播(33.47%)、网络(30.61%)、报刊图书(30.24%)、培训讲座(25.40%)、学校(24.19%)、身边人介绍。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学生获取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中,从培训、讲座或者学校获取相关知识比较少。而当前各类信息来源不一,特别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可靠性不高,这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
另外,62.50%的学生表示,经常或曾经购买过校园周边小食品店的“五毛食品”。
数据还显示,在受访学生中,此前会和家人一起学习了解食品药品科普知识的占比63.31%,而在学校从来没有参加过食品药品科普活动的学生占比达54.44%,多达91.13%的学生觉得未来学校应该多组织食品药品科普活动。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食品药品科普知识比较关心、关注,但同时这方面的常识普遍比较匮乏,呈现出成长发育有要求,社会介入引导较少;知识学习有渴求,有效学习途径缺乏;自我学习有需求,家庭学校关注不够等实际状况。”此次公开课授课老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嫚说,“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的形成,更多的是依赖学校、家庭的培养。七年级学生基本出生在2005年,目前仅12岁,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人生初开的懵懂期,知识信息的渴求期,是加强各类公共安全教育特别是食品药品科普知识教育的最佳时期,需要我们全社会重点加以关注。”
作为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市食药监局也在积极探索对青少年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形式。“我们今后将把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作为重要工作,丰富形式,扩大覆盖,内容更有针对性,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帮助全市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安全饮食用药理念,从而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市食药监局副局长申如龙说。 ■王栋 罗妍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