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眼里,他是可亲可敬的老师;在同事们心中,他是敬业奉献的楷模;在当地百姓心中,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如今他已近花甲,他从教几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他从未离开过他挚爱的讲台,是维桥中学名副其实的老黄牛。他是一位化学教师,更是一位注重德育的心理导师,35届桃李中,有82个学困生,在他的扶持与教导下,从下坡路走向上坡路,由农村走向城市。他就是盱眙县维桥中学老教师赵瑞芹。
家境贫寒砺其志 农村尤能出骄子
1961年,赵瑞芹出生于盱眙县维桥乡车棚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在那个特定年代,步入教室是一种奢望。79年高中刚毕业,家里就要求帮忙种地,一向成绩优异的他长久地徘徊在中学的大门外,他多么想像同龄人一样读书,但命运的不公使他连痛苦与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很快他被家人安排到田间种地,拉板车,干过木匠等等。
通过农村的劳动,他知道“跳出农门”的意义,同时养成了他踏实、刻苦、钻研的可贵品质,堂前路、田垄间、校园外都留下了他自学的身影。1983年,在他磨砥刻厉的勤奋下,终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说:“每个孩子在学校是个学生,可他(她)们在家长的心目中不是龙就是凤,谁养谁不疼爱”。就这样,他每天走上讲台,一坚持就是35年。
他不仅是一名化学教师,更是一位心灵的导师。35年教学生涯中。虽年近花甲,但一谈起某某学生,他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潘珍珍,家庭条件很好,但在学校很是贪玩,尤其还处了不该处的朋友,无心学习成绩严重下降,她母亲很着急,多次到学校、回家路上及其它场所查找跟踪。到初三后,他多次做工作,列举往届一对男女生恋爱,海誓山盟,后来男同学考取大学本科,女同学只读完初中,后来他们就再无任何来往的事教育她:听了这事有何想法。经过教育,并且选她当班长,潘珍珍努力学习,进步很快,中考成绩进入全县前200名。进盱眙中学后考取重庆医科大学(7年制)。现在南京中国药科大学大学读研、南京中大医院实习。
王艳,五岁时父亲病逝,当时还有弟弟,后随母亲从维桥乡大桥居委会小桥东组改嫁到本乡车棚村王姓家,1998年9月(刚开学第一个星期)的一天下午两点左右,因为母亲与继父关系不好,喝农药抢救无效。当时王艳14岁,刚进入初三,倔强的她带着弟弟离开了王家成了孤儿,去了三河农场六十多岁的姑姑家,她面临辍学,赵瑞芹了解情况后,把她的遭遇向学校领导反映,学校解决了部分学杂费用,赵瑞芹夫妻俩平时帮她买衣物,学习用品,初三复习资料,平日吃住,完成了初中学业。到现在她还经常带着孩子来看望他们。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2014届学生高水鑫因与父亲发生争吵,竟然用铁棍与父亲、叔叔在街道一家洗澡堂对打后出走,了解情况后,他通过其他同学用QQ联系上,并且劝其回学校,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高水鑫认识到错误,主动回家向父亲认错,父子关系重归如初。
本届学生袁旭父母离异,各自重组家庭并且都又生了孩子,于是袁旭就随六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他的爷爷长期瘫床、多病。袁旭住校,在学校赵瑞芹经常与他谈心,多次指导学习,假日抽时间带着本子、笔、学习资料等学习用品去看望他,带着水果、面粉等生活用品去看望他的爷爷奶奶,教育他要有志气,将来要成人成才,来报答爷爷奶奶。
这样的学生,在赵瑞芹的心灵日记中,很多很多,感受颇深的有82个。每年,让他感到骄傲的就是孩子们能从全国各地来探望他。他说:“我不需要什么回报,我只要你们走上正道,成为一棵栋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伟大的师德意义。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他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让一个个学困生走出农村,正所谓,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今天,维桥中学的各个角落,仍然可见他忙碌的身影。
教育公平结成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历年来赵瑞芹所任班级中考成绩突出,期中2014-2015学年度,所带班级升入盱中学生戴秀秀等(达线9人录取7人),比例在全县名列第一,曾获得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市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2001年9月获县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2006年9月获淮安市政府“优秀农村中小学教师”表彰,2007年9月获盱眙县维桥乡政府“优秀教师”表彰,2015年7月获盱眙县维桥乡政府“优秀共产党员”表彰,2015年9月获盱眙县教育局“优秀班主任”表彰。
育人有道,润物无声。维桥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万千桃李已经开花结果,开启了人生新的航程,只有赵瑞芹依旧坚守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教育田野上,用自己一颗溢满爱的心灵为身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继续深情地守望。82,这个数字必将突破;35,这个数字将成历史;60,这个数字即刻到来。但在维桥乡这片教育热土上,一颗无私的心仍然在坚守着……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