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鲁迅:刀锋冷,热血未冷

 

  时至今日,我们读鲁迅的意义是什么?是回顾中华民族过去岁月的苦难史,还是学习先生那种独立思考、敢于反抗的精神?……不可否认,今天的鲁迅更像是某种符号,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释。

  时代变迁,先生的精神一直滋养着我们。钱理群先生在《和青年一起读鲁迅杂文》的演讲中,谈鲁迅杂文的特殊性、对当代的意义,还有鲁迅杂文里的思维方式等。他说,对青年人的教育不一定要在某种结论上强加给他,更重要的是怎么看世界的独到的思维方式。

  无论如何,鲁迅以文字立身、传世,只有阅读他的作品,运用自己的观点去思考过往与现实,探寻那些“背影或足迹”深处的“弱点”,直面人生,鲁迅的意义才会真正被激活。

  □车军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通读了自购的《鲁迅全集》,对以往背诵过的篇章才“仿佛有了光”,我几乎在字里行间读出先生的铁血柔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读这样的文章,我分不清谁是刘和珍君、谁是鲁迅先生,我只知道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猛士”!血雨腥风的年代,生活中不乏这样的铁血猛士,他们敢于迎接杀戳。然而悲情也隐藏在这里面,一个人的奋争,一群人的奋争,怎么能推得动黑暗年代庞大的国家机器。先生的伟大是比常人看得深远,他的文章总给人留下希望:“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让我油然想到夏瑜坟头“一圈红白的花”。

  先生的文章不用心读是读不出味的,不用心读是读不出血的,不用心读是读不出灵魂的,不用心读也读不出争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有些人评价鲁迅、做鲁迅文章,不是从他的作品生发开去,挖掘其思想、艺术体系,而是或骂鲁迅本人,或讲无聊的隐私,或“没来由地乱说一通”,很容易让人想到“黑色人歌声中被沸水烫了一下的侏儒”。近来先后读了莫言、刘绪源两位评述鲁迅的经典小说《铸剑》,从作品的力量升华到作家的力量,从鲁迅的心灵轨迹升华到作品的深重意义,均作了精辟阐述,这是真正的读鲁迅,他们读出了热血铸出的利剑、热血铸出的鲁迅、热血铸出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改革社会的行动。

  从周海婴先生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得知,先生是极溺爱儿子的。我想这不完全是因为鲁迅晚年得“小於菟”之故,其实他在著述铁血人生的同时,一以贯之对弱势者相济着泣血的柔肠,惟其如此,鲁迅才是丰富的、伟大的,才被人们称作“民族魂”。我们忘不了少年闰土的机灵,更忘不了成年闰土的木讷,那真是令人欲哭无泪的《故乡》啊!我最震憾的是闰土口中终于吐出的“老爷”二字,它将纯朴的少年情怀、纯朴的故乡情怀吐碎了。《祝福》可以说是字字血泪凝结的作品,我不知道鲁迅是在什么心境下塑造出祥林嫂的,我只知道祥林嫂是那个时代被压迫妇女的缩影,是被封建礼教蚕食的弱女子,她满怀期望地捐了一条门槛,以为灵魂能得救,岂料最后连灵魂也在万家迎新年的祝福声中“消失”了,它比名篇《伤逝》显得厚重,重得让我们从头至尾喘不过气来。《阿Q正传》似乎是则“轻喜剧”,瞧阿Q闹出多少经典笑话,连杀头前画不好圆他都感到丢人。这种麻木是令人惊心触目的,这已不止是“怒其不争”了。抚卷细思,鲁迅对阿Q寄予的情感,是无泪的痛哭与沉思!

  如果说小说是虚拟的人物形象,尚不足以见证鲁迅的柔肠,那么《藤野先生》《忆刘半农》《为了忘却的记念》《风筝》乃至致许广平等人的信,无处不见鲁迅的一腔柔情。

  我对鲁迅先生的景仰是发自内心深层的,那年我途经上海拜访的惟一地点就是鲁迅墓。

  那是炎热的夏季,我沿着虹口公园内芳草萋萋的小径走向鲁迅、走近鲁迅墓。我感到我的热血滚涌着,我只能拼命地抑制着心潮,我站在端坐在草坪上的鲁迅塑像前,默默地看着先生。先生冷峻中似乎隐含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他凝望着世界什么呢?在我的意识中,先生确乎从来没死过,他一直活在高高庙堂和普通民众中。先生的智慧、思想、人格、勇气永远激励着我辈该如何做人、如何无愧于天地良心地活着。在墓前,我虔诚地伫立良久,直至空中传来一阵鸽哨惊悟了我。我举头看见一群洁白的和平鸽飞翔在公园洒满阳光的空中,它们是那么自由自在,它们唱给人间的主题曲是祈祷和平。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鲁迅精神。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