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丁是娥:从苦寒到芬芳

 

  江浙沪区域操吴语的戏剧,以越剧、锡剧和沪剧为代表,均属梨园“婉约派”,与越剧、锡剧取材经典传统戏不同,沪剧更关注现实,擅演现代戏。这从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的“苦难与辉煌”可见一斑。

  丁是娥(1923-1988),生于上海贫苦工人家庭,母亲是终日“从鸟叫做到鬼叫”的缫丝工,缫丝车车肚是她童年的“摇篮”。为摆脱童养媳的命运,9岁的丁是娥走上了学唱申曲的艰辛路:她跟戏班跑码头,强忍心酸凌辱,在严师丁婉娥的教导下,咬牙苦学勤练,历时9个春秋满师。1943年,丁是娥主演反映上海沦陷后底层百姓生活的《女单帮》,引起共鸣,轰动上海滩,也奠定了她在沪剧舞台的地位。此后她成功主演时装戏《铁骨红梅》《何处再觅返魂香》等,得到田汉称赞。上海解放后,丁是娥怀着强烈的“翻身感”,热情讴歌新时代、塑造新人物,佳作叠现,好评如潮,演艺事业走向顶峰。

  丁是娥唱腔婉转、绮丽、多彩,关注抒发人物内在感情,自成一家。1952年,她以现代戏《罗汉钱》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演技趋向成熟,沪剧丁派风格初显。1959年,她在沪剧《雷雨》中塑造了性格扭曲的典型繁漪,赢得沪剧“活繁漪”赞誉。1960年,她在《芦荡火种》中成功饰演阿庆嫂,标志丁派艺术的成熟。

  丁是娥从艺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在新中国演艺事业走向辉煌。当年,《罗汉钱》在怀仁堂演出,周恩来总理亲自迎接演员,丁是娥感动得落泪,周总理还说“你们是毛主席的客人啊!”1958年,毛主席接见文艺家,周总理特意向毛主席介绍:“丁是娥同志已入党了。”毛主席握住丁是娥的手朗声鼓励:“我们党又多了一位新同志,要好好为党工作啊!” 

  丁是娥一生听党话,为人民演出。她演出的剧目《白毛女》《金黛莱》《鸡毛飞上天》《雷雨》《寄生草》等,无不来自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本幅戏画选自《罗汉钱》,讲述小飞蛾(丁是娥饰)母女两种婚姻结局:自己的包办婚姻满含悲苦,女儿的自由恋爱喜结连理。画家笔下,母女俩拿着相同的爱情信物罗汉钱,内心感受却是悲与喜。由悲到喜,从苦寒到芬芳,也正是丁是娥从旧时代一路辛酸打拼过来的艺术之路的写照。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