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雪 通讯员 张弢
每到周末,白马湖王骆店岛上总是一派热闹景象。记者见到卞恒贵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我们这里不少人从渔民成功转型当了老板,开起农家乐,每到假期生意特别好。”卞恒贵告诉记者,由于妻子在城里带孙子,自己和老母亲两个人忙不过来,便在白马湖景区做了一名游船专业驾驶员。“每个月领领工资也蛮好,年底还有合作社的分红,总之,在我们这个岛上,勤快的人总能赚到钱。”
卞恒贵是土生土长的白马湖人,世世代代都住在王骆店岛上,以捕鱼为生。“开始的时候,围网养殖确实给渔民带来不少好处。”卞恒贵回忆说,随着网越围越多,水草越来越少,养殖户成本不断增加,而成品鱼的个头却越来越小、口味越来越差。那时候,白马湖150平方公里的水域,一半是围网,一半是圩田养殖,附近渔民习惯叫它“白马大沟”。“那些又稠又密的围网,成了阻断白马湖生物链的‘铁篱笆’,也成为我们渔民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卞恒贵说,最多一年亏损过几十万,当时和他一样亏损的渔民有120多家。
“家门口就是臭水沟,空气中弥漫着臭鱼烂虾的味道。渔民只能看天吃饭,日子过得时好时坏。”说起曾经的王骆店岛,卞恒贵记忆中的那个又脏又破的小渔村总是挥之不去,“现在,家门口的马路修了起来,岛上还新建了健身广场,我们这也成了白马湖景区的一部分,岛上的环境越来越好,每个周末都有上千人到这里钓鱼。”
在卞恒贵看来,王骆店从交通不便的“孤岛”变成游人如织的“黄金宝地”,得益于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据介绍,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从白马湖过境补水,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策启动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渔退圩还湖、生态修复等工程。其中,退渔退圩还湖前后,共清退掉14万亩养殖水面,涉及周边1万多养殖户和农民,其中专业渔民就有3000多人。
“第一次退渔的时候,我们家有260多亩的湖面,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但当时白马湖的环境真的很差,我们的收入越来越少,亏损是经常的事,所以当时我是积极响应退渔的。”卞恒贵说,2008年退渔后,他加入了王骆店渔业专业合作社。
卞恒贵告诉记者,第一次退渔后,每人分了10亩湖面,“那时候不少人退渔后就出去打工了,我就把湖面承包下来,总共100多亩。”由于白马湖生态环境改善,湖里的鱼虾越来越多,养殖的黄金时期又回来了。“这次退渔的确是挣扎了许久,毕竟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观,最多一年赚了30多万,把‘聚宝盆’就这么扔了,心疼啊。”但卞恒贵心里明白,养殖赚钱完全是因为白马湖的好生态,如果生态环境再次被破坏,自己又要走以前亏损的老路子,“痛定思痛,退了吧,毕竟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我们也得为子孙后代留点好东西。”卞恒贵如是说。
此外,政府给的安全感也是让卞恒贵下决心退渔的重要原因。渔民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城镇居民,处于社会保障机制的边缘地带。因此,为了增加渔民退湖后的安全感,除了湖面补贴,还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社保体系,现在很多60岁以上的渔民每月都领到了千余元的养老金。“我母亲今年的养老金有1200元,等我妻子到55周岁,她也可以领到这笔钱了。我们就跟城里退休人员一样,人人都有了保障。”
2016年,卞恒贵参加渔业公司组织的船员培训,成功取得全部证书。同年,他凭借丰富的白马湖生活经验和过硬的船艇驾驶技术,被白马湖文旅公司景区分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游船驾驶员。
“驾驶员和合作社工作都不是很忙,将来我也要开个农家乐。”对于未来,卞恒贵充满希望。他表示,自己养了一辈子鱼,对水产品最熟悉,“只要你想好好干,遍地都是钱。王骆店每天游人不断,农家乐只要开起来,不愁没生意,这好日子啊,还在后头呢!”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