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田野“女将”

 

  ■记者 杨尚 通讯员 李亚强

  5月21日,小满节气。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沿着淮海南路一直向南,过了大运河桥大约3公里,有一处试验田,周羊梅专心致志地在田地里观察小麦的长势。

  “这一片有500亩地,资源圃中的品种和试验中品系共3000多个。” 周羊梅耐心地介绍着,生怕记者这个外行听不懂了。

  2004年,周羊梅从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淮安市农科院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技术至今。工作十多年来,作为小麦课题组核心成员育成11个小麦新品种,7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5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同一个品种可以即参加省级审定也参加国家审定)。

  作物育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不仅需要植物遗传、细胞、生态、病理、昆虫、农业气象、品种资源、作物栽培、生物统计、生物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做支撑,同时,也需要科研人员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以极大的耐心细心地观察、选择和操作。

  “从播种、施肥、除草到选种、收割,尤其是每年4~6月份、10~11月份,在小麦育种配组及后代田间选择及播种的关键时期,就如同一场激烈而紧张的战役,没有休息日,起早带晚、争分夺秒。”周羊梅笑着说,“其实,我们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周羊梅作为小麦课题组核心成员育成的新品种淮麦33在2013年以1033万元的价格创全国单个小麦新品系经营权转让价格之最,2014年夏粮生产中,“淮麦33”成为全国小麦“明星”,江苏省小麦高产攻关田块单产验收超650公斤的7个田块中有4个都是这一品种,其中射阳县新洋农场一块3.2亩的“淮麦33”品种实收测产,结果以亩产695.8公斤的佳绩夺得全省第一,刷新全省小麦高产纪录。淮麦系列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在全国白皮小麦中居领先地位,丰产性、稳产性得到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农业主管部门、农业推广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的充分认可。尤其是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2013年倒春寒严重发生年份,淮麦系列品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记者了解到,周羊梅参加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在江苏、安徽等地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每年增产小麦3亿多公斤。

  工作至今,周羊梅承担省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多项,主持了“333工程资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综合开发推广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技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的淮麦21获淮安市201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淮麦22获淮安市201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名),淮麦28获淮安市201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名)。入选2015年“江苏省百名巾帼科技创新典型人物”、2016年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