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李蓉
“小军子回乡包地了,你看那一大片地就是他跟别人合伙包的。”除夕回到老家金湖县,一直在老家的二哥告诉我。
小军子我有印象,跟二哥差不多大,今年30多岁,头脑十分灵活,进城打工好多年了,听说在城里挣了不少钱。
顺着二哥指的方向,我看到一大片被整理出来的田地,这块地以前是一片树林。“小军子跟别人合伙包了160亩地,这块地就是他们整理出来的,地里的水塘也是他们挖的。”二哥告诉我,小军子准备开展稻虾混养。
老家金湖,三面环湖,是个美丽的水乡,水,也成为老家的资源禀赋。在老家挖塘养龙虾、螃蟹、鱼,一直是不少家乡人的选择。比如小军子的叔叔,曾经是水产养殖能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靠养螃蟹赚了钱。不过,当时流行的是进城务工,而不是留在家乡养螃蟹。小军子也就是在那时进城工作的,后来在城里买了房。
事实上,如今不仅是小军子这样的本地人,很多外地人都到我们老家承包土地。早在前几年,老家人的地就开始流转给这些外来大户。“每亩地租金一年八百到一千元,农忙的时候,还能为大户打工赚钱,一天至少能挣四五十元。”二哥告诉我,土地流转出去后,大户都是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机械化,不仅体现在收割机作业,还体现在兴修水利等,大户在水利等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家乡的基础设施。
行走在田间地头,原本分隔各家田地的田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片土地以及挖出来的水塘,水塘里的水很清澈。“现在都讲究生态有机,他们开挖水塘就是为了稻虾混养,化肥农药用得少,水自然比原来干净。”二哥说,不仅是我们老家,淮金线上很多农庄都如此,这都是大户带来的新变化。
家乡蕴藏的致富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他们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理念,提高技术,为乡村带来了新气象。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