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运轮滚滚话百年

□ 罗志

曾几何时,里运河畔舳舻云集,帆樯林立。现如今,里运河上碧波荡漾,惟有悠然往返的游船,划出了粼粼波浪。

回望近代,里运河上也曾经有过一段火轮滚滚的历史。晚清国运衰颓,军政废弛,国门洞开,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也逐渐进入中国。西方殖民者从海上打开中国大门,靠的是坚船利炮,尤其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航行速度快、动力足、载重量大、安全性强,很快取代木帆船,成为我国水运行业的生力军。1872年,在外商轮船业的冲击下,朝廷在上海兴办轮船招商局,民族航运业才姗姗起步。然而,清政府只允许轮船招商局这样的官办航运公司存在,严禁民间资本经营轮船业。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中日战争后,战败的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轮船在中国内河航行。为避免大好河山完全成了外国轮船的天下,才允许民间资本兴办轮船运输。淮安里运河上的小火轮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朝廷准许民间经营轮船业后两年,镇江立生洋行开辟了清江浦到沿里运河南下扬州,然后过长江到镇江的航线。短短两年时间,清江浦到镇江的轮船线路上,出现了四维内河轮船公司、和丰小轮公司、顺昌和记洋行、永兴轮局、宝运轮船公司、义昌公司、福利公司等多家轮船民企数十条轮船同时竞争的局面。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商大东会社觊觎里运河航运市场,联合官办的轮船招商局和浙商兴办的戴生昌轮船局垄断了清江浦南下扬州、镇江的轮船航运。

步入民国,国内外大小航运企业对于这条“黄金航线”的争夺依然激烈。民国十二年(1923),扬州商人朱干臣集资万金,联合运河沿线商会组织,创设福运轮局,经营了清江浦到扬州一带的航路。他在扬州设总局,沿途的高邮邵伯等城镇设分局,每日航线来往一次。清江浦的旅客坐船到扬州后,晚上再换船过江到镇江换火车,第二天便可到达上海。

清末民国时的淮安,长期没有铁路,又由于水网密布、桥梁不济而影响公路运输,里运河水运便成为人员、物产流通的重要渠道。清江浦大闸口,成为里运河客运的北端起点,尤其是客运班次,均由此出发。于是大闸口往东的里运河岸边,排列着参差不齐的各家轮船公司的乘客侯船室、售票窗口以及货物堆栈,还有旅馆、客栈、停车场,好不热闹。1935年,张煦侯游历大闸口的轮船码头,在《淮阴风土记》中写道:“至花街尽头,始达河堤。堤上西起大闸口,东至杯度庵,轮船公司八九家,用轮值法,日有班船,开往镇江及中途各埠。”“轮埠有最大之停车场,又有建设当局所建之劳工休息所,想见通航时期之热闹。”据同时期范成林《淮阴区乡土史地》记载,里运河轮船班线“由镇江至清江,曰清镇班”,“由清江南下,经过的地点是板闸、河下、淮城、平桥、泾河、宝应、氾水、界首”等,直到镇江、扬州,全线轮船共有福运公司等10家54艘。

久而久之,大闸口东面、里运河南岸码头边的堤坝道路,便被称为轮埠路。除去轮埠路边的客运码头,大闸口以东、里运河北岸的臧家码头也是淮安轮船航运的集散地。近代以来,淮安地区的丰富物产,像集聚西坝的食盐、王家营粮行的大米、淮阴土产的生猪、洪泽湖的水产、苏北的大豆等,均从里运河边的轮船码头汇入运河动脉,穿江过湖,汇通海内。

时代日新月异,木帆船被蒸汽船取代,蒸汽船被内燃机船取代。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里运河轮船的客运和货运业也不断增长。1959年,京杭大运河从淮安市区城南裁弯取直。1964年,轮埠路的轮船码头迁到新大运河南港码头,里运河的轮船客运业基本转移到大运河上。随着现代化货船的发展,清江大闸周边更是无法容纳货船通过。于是,自清代光绪年间以来,在里运河上兴盛百年的轮船业,最终基本结束。现今仅仅在市区西部的里运河畔,还有从大运河绕过来给热电厂提供燃料的轮船停泊。

如今,漫步大闸口轮埠路,耳边不再响起轮船的汽笛声,杂花碧树,楼耸塔立,灯火掩映下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正向着下一个传奇的百年华丽转身。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