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文楼饭店:舌尖上创新永葆活力

■ 融媒体记者 金义旻

通 讯 员 蒋洪扬

“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说的正是闻名遐迩的文楼蟹黄汤包,多少年来其一直是广大市民款待宾客的上品,但凡来淮的游客都以一品其美味为快,近代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与文楼汤包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文楼饭店,是淮安老字号企业,其背后有着怎样的传承故事,请随记者一起前去探个究竟。

淮安作为运河之都,自古就是商贸繁华之地。文楼饭店始建于清嘉庆22年(1817年),距今已有202年历史。文楼兴办之初,经营内容与武楼相仿,为荤菜馆,卖盖碗菜以及独具特色的汤面饺子、重油烧卖、煮干丝、涨蛋等。后来,店主陈海仙汲取了武楼酵面串汤肉包的绝妙技艺,改制成水调面汤包。久而久之,经名师不断研制,“文楼蟹黄汤包”逐渐闻名遐迩,味震京师,其鲜美和名气胜过当时的扬州富春包子。

据淮安市古文楼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炳双介绍,“文楼蟹黄汤包”制作有三绝:一绝,面皮薄如纸,透亮明澈;二绝,馅料复杂,由蟹黄、老母鸡汤、鸡丁、肉皮、肉块、虾米、香料、绍酒拌制而成,鲜美爽口;三绝,工艺独特,小笼中蒸好,汤包明亮闪闪,风吹欲破,似一朵含苞待放的水莲花,令人垂涎不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文楼汤包题诗作赋,社会名流、港澳同胞、国际友人、南北游客以能尝到文楼汤包为快事。如今,包括文楼汤包在内的淮安名点名吃,已成为淮安独具特色的一张城市名片。

文楼为何历经百年生意仍蒸蒸日上?在刘炳双看来,创新是他们永葆青春的制胜法宝,“为了适应消费者需要,我们在保留传统独特工艺的基础上,对汤包的口味进行改进,从以往的重油到如今的清淡,由原季节性供应到如今的常年供应。在包装上,也配置了大礼盒和小包装,现又研发了真空包装”。不仅如此,还在淮扬菜制作上深耕细作,在当下各种菜系“混搭”的潮流下,依然保持最传统、最正宗的淮扬菜风味。“想要做好淮扬菜,首先食材要正宗。我们店里很多的食材都是订制的,与养殖户签订协议,按照要求来饲养。比如散养的鸡、鸭,正宗的黑猪肉,很多食材一般在市场上都买不到。”刘炳双说。

目前,文楼饭店已发展到三家,每年的营业额在3000万元左右。对于未来,刘炳双想法很多,“研发蔬汤包、河鲜汤包,不断丰富文楼小点的品种;大力发展网络店铺,把淮安特色小吃文楼汤包搬到线上交易,让更多的外地朋友品尝到文楼汤包;在市区黄金地段再开一家文楼饭店,然后以地级市为单位逐步向省内其他城市发展”。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