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周熔熔 朱月娥
伍树燕
通 讯 员 史以娟
3月29日下午6时,已是下班时间,清江浦区上海路社区的小会议室里却热气腾腾,这里正在进行玫瑰苑小区第四届业主委员会和首届治理监督委员会选举票数统计。两个多小时后,看着手中刚刚票选出的拟任人选名单,社区主任孟静长舒了一口气。
社区全程指导、参与成立业委会和监委会,在清江浦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孟静告诉记者:“为了这次选举,我们突击补了不少法律方面的知识。小区425户业主,我们一一入户,让业主现场投票。说实话,过程很不容易,但是我们7名社区工作者都是职业化改革的受益者,职业工作者当然要有职业者的样子。”
2017年以来,清江浦区在全市首创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工作,积极实施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改革,拓宽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源头活水”,激活了社区工作的“一池春水”。
精准把脉找痛点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清江浦区是淮安的主城核心区,大大小小的社区多达81个,人员场所密集,社会结构多元,群众诉求复杂。
清江浦区委组织部组织科长郑帆告诉记者,他们曾经进行过统计,社区承担着法定类、协助类工作共80多项。而当时,虽然全区社区各类工作人员近千人,但在编人员平均每个社区只有3.5人,社区工作人员身份不明、定位不清、收入低薄,人心不定、人才难留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该区2016年由原清河、清浦两区合并而成,里运河以南和以北社区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社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原省人大代表、柳树湾街道富强社区党委书记马桂华对此深有体会,她说,社区以前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17年退休前,前后十多年,马桂华手把手精心培养了7名大学生。“他们脑子活、能力强、上手快,但是培养好了,能独当一面了,就都从社区辞职走了。”说及此处,马桂华一脸的遗憾和婉惜,“当时他们一个月只能拿1000多元的工资,吃苦受累不说,连养家糊口都困难,离开也很正常。”
精准把脉找痛点,人才是短板。经过反复调研和外出学习考察,2017年,清江浦区决定将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作为突破口,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改革,并作为“书记项目”重点推进,研究出台了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1+7”建设系列文件。(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