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匠心织就云锦人生

 

  ■记者 叶列 通讯员 胡勇

  17岁与云锦不期而遇,21岁到青藏高原跑市场,43岁开始打造“云锦王国梦想”……她就是涟水天宫云锦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菊红,一个地道的乡土企业家,一个满怀乡土情怀的云锦织造技艺传承人。

  结缘——与云锦不期而遇

  1988年,17岁的刘菊红只身到南京打工,拜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王六林为师,吃尽辛苦,练就了过硬的云锦织造本领。一年后,刘菊红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带着“借用”的4台机器回到家乡,又东拼西凑借了6000块钱开了一间云锦织造“小作坊”。

  企业已兴办,市场该如何开拓?刘菊红首先瞄准西部地区。1992年,二十出头的刘菊红第一次出远门,只身一人去甘肃。“那里有一座拉卜楞寺,正在建大经堂,需要大量的云锦织品。”她说明来意,经过一星期的“游说”,最终签下了10万元的订单。不久,拉卜楞寺把当地另一家寺庙介绍给她,签下了3万元的云锦订单。在随后的10年间,刘菊红跑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更多的寺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传承——传统工艺的现代生态

  “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2000年,刘菊红克服种种技术难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成功复制了清乾隆年间的“朝袍”和“裙袍”;耗时3年,精心制作的《释迦摩尼出生图》成为世界之最;为上海世博会主会场制作的云锦图案作为国礼赠送贵宾,赢得了广泛的青睐和赞誉。

  尤其令人称叹的是,刘菊红自主研发了“百米木制织机”,将云锦手工妆花织造技艺与世界名著《红楼梦》相结合,编织高1.5米、长120米的“红楼梦全景图”云锦巨制,把云锦工艺推向又一个高峰。由于重视创新,她让云锦这门古老的技艺增添了时代科技的强翼——公司拥有云锦产品设计专利127项,是我国最大的云锦科研基地。

  公司建有淮安市云锦织造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淮安市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与浙江大学订立校企合作协议,重点研发电子挑花、机器盘织、智能控制和2D3D数字化展示等技术。

  追求——打造一个云锦王国

  “我坚信这个承载着我梦想的云锦产业一定会发展壮大,云锦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作为“云锦城”的领跑者,刘菊红又在创造另一个“奇迹”:不断探索、打造苏北最大的“云锦王国”。

  2010年,云锦工艺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宣传云锦文化,刘菊红在涟水厂区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云锦展示厅,在淮安市区和涟水县区各兴建了一个云锦展示厅,先后带动3000余名周边农民就近务工。

  目前,公司拥有80台大花楼云锦机、300名职工和占地20000平方米的经营厂地,是国内最大规模的云锦生产民营企业,产品销往欧美和亚洲10多个国家,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并且拥有国家3A级工业旅游区、江苏省第四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淮安市首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众多资质。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