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用心描绘岗位的华丽风景

■ 吕玉牒

与很多一心一意、从小就向往着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不同,张华景在2007年正式工作前,都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法院紧密相关。

2007年夏天,略显青涩的中国矿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张华景,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公务员招录考试,正式加入当时还叫楚州区法院的如今的淮安区法院,成为该院审管办的一名后勤人员。

“学了好多年的英文,进入法院之后,一下感觉用不上了,所以那段时间(我)有时候也会感觉迷茫。”张华景回忆当初刚进法院,“审管办的工作更多的是跟数字打交道,对案件情况进行整理,做各类统计报表,总的来说是为审判执行工作做服务的。”

查审限、报结案、评案卷、上文书、统计司法报表、编发审判管理通报、找出审执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决策建议……审管办的工作琐碎而复杂,面对这种情况,张华景毫无怨言,这位学了一身翻译本领的小姑娘,默默地决定从头再来,一点点熟悉法院工作,学习审判管理知识,最终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周围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成为了审管办一名不可或缺的干将,并且一干就是10年。

然而,人生就是循环往复的一个圈,2017年,张华景再次离开了自己熟知的审管办工作,成为了盱眙法院执行局的一名执行干警。

“要说执行局工作和审管办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觉得是工作环境。”张华景认真地说,“审管办的工作平时接触的对象都是院内同事,而执行局不同,在这里我们和申请人、被执行人都有了直接接触,工作环境没有审管办那么‘单纯’了,但是我很感激,这里教会了我许多许多。”

用真心聆听当事人的声音

张华景在加入盱眙法院执行局后,被分配到了执行指挥中心,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的岗位很微妙,除了固定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长传下达工作、核对发放案款资料、执行委托、信访接待和执行的后勤保障工作等等,其他大家不知道找谁,或者找不到谁的时候,都可以来找我。”

采访时笑称自己是“万金油”的张华景,在刚接手工作的时候,也是没办法笑得如此舒心的。因为缺少与案件当事人接触的经验,她在处理涉执信访工作的初期,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2016年10月,广东某针织实业有限公司与江苏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因被执行人存在拒不执行行为,申请人要求追究被执行人负责人的刑事责任,产生了信访。案件一直反反复复,申请人的诉求多次未能圆满解决,最终案件流转到了张华景的手上。

“这个时候我刚进入执行局没多久,处理信访案件还不是很熟练。(这个案件)最后是姚月梅副院长亲自约谈的申请人,我负责后续跟进工作,案件顺利移交了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已经有长足进展。”她回忆道,“在这个案件中,我在姚月梅副院长的身上学习到的是,认真倾听当事人诉求的重要性。”

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颗能够感同身受的心、一个客观理性中立的角度,是张华景自己总结出的,对做好信访工作的“三大法宝”。她在后续与当事人的接触中,总是第一时间与他们沟通,深入了解诉求,解决了很多申请人与被执行人的问题,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用专业精神保障当事人权益

除了处理涉执信访案件,与公安部门对接,做好拒执罪移交、公安协控等工作,也是张华景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2月,王某和陈某因承揽合同产生纠纷,在盱眙法院审理后进入执行阶段。被执行人陈某在案件执行过程从案外人处领取工程款,但没有履行义务,申请人王某申请将陈某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移送公安机关。对此,盱眙法院执行局积极跟进,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3次,公安机关又以证据不足为由退回了3次。面对做了一次又一次却反复被退回的移送材料,加了一场又一场班的张华景没有放弃。

“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申请人都有些气馁了。”张华景回忆着当时的情形,“但是我们都没有放弃,每个申请人都有主张自己申请的权利。”

最终,在张华景和县公安局法制科以及刑警大队工作人员的积极沟通下,该案在今年3月成功移送,充分保障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我们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张华景说话的声音轻轻柔柔,却显得格外干脆有力。

让司法救助承载社会正义

司法救助,是一个看起来既沉重又温暖的词。

国家司法救助就是由国家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帮助陷入绝境的贫困当事人摆脱生活困境,彰显法律温度的一项救助工作。每一件司法救助案件背后,都意味着有一份一个甚至多个家庭难以承受的困难。法律是严肃的、刚性的,但司法救助却彰显着法律的温度和柔情。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