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芳华与共

 

  初夏的校园是最美丽的。

  先是红花檵木上演盛大的花事,似乎是一夜间行政楼前一片浪漫的花海,紫色的花絮像写满怀想与爱恋的梦幻情书;紧接着是教学楼前的高枝月季,她们把情绪涂成浓艳的夏意,盛装出场,高贵惊艳;而此时操场上的蔷薇已写出敬献给初夏的洋洋洒洒的散文诗——没有比初夏更让我热爱的季节了,她总能唤起我对生命纯真的爱恋。

  花事盛大的地方很多,唯有在校园里,当初夏的风夹杂着甜蜜的花香和清新的草味亲抚过脸庞,那轻柔的手指顷刻拨响心弦……

  十八年前我走进校园,从幼稚与单纯出发,炽热的激情燃烧过我的每一节课堂。我和那些青少年并肩走过,我们认真谈论过理想和未来,我们一起欢呼过,也一起为离别伤感过……是的,那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我,一个局促狭隘的我,然而也是一个追寻美好的我。

  记得那时,我和他们是朋友,我们有一个笔记本,我写文字,他们出题、写点评。

  “……看看世俗里这么多可爱的人,我便有许多的感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美是无法由梦境来展现的,世俗才是实现美丽人生的唯一实体。

  “我愿在这世俗中生活,在别人需要我的时候给予他真诚的帮助,因为或许就是这一点点的帮助,他就会向他的梦想靠近了一步!

  “我愿在这世俗中生活,体味最简单的快乐,在平静或热烈中捕捉到快乐、温馨、幸福或者忧郁、伤感……这一切的凡人情愫!

  “我愿在这世俗中生活,绝不拒绝它带给我的烦恼和劳累,甚至悲痛,因为生活已经给了我承受的力量,因为世俗给我的还有快乐、幸福和成功!”

  以上内容摘自2003的《我愿在世俗中生活》,我的朋友们这样点评:

  “崔老师,说实话,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你的文笔与你的人一样,如水般温柔,如水般清凉,也如水般坚韧。希望你继续在你的现实中生活,而我只想做梦的孤行者。——陈绪”

  “世俗不是我想停泊的海港,彼岸的梦境却不能让我长久停留。现实的残酷让我有些厌恶。我的快乐、我的疯狂、我的孤僻,都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梦……——sky”

  ……

  这真的是一个旧梦。像远山,它的青黛色晕染开柔和的线条,在记忆的风景里缥缈又真实。如今,那是我常常远望的地方。

  30岁前的岁月似乎特别缓慢,总是有困惑,有阻碍,有怀疑,深陷在无止境的忙碌与奔波中,品尝过最痛苦的和最幸福的,可是我很认真地年轻过,所以在初夏毕业季的几次别离后,终于领悟校园里的人应该追寻什么。

  “……往事一幕幕,深情一重重。

  “我说过,我所希望做的是一棵树,我的学生也是树,我们一起站立在同一片天空下,一起向这个世界展示我们的生命。有风雨的时候,我不用树荫照拂他们,而是挺起我的躯干和生命来焕发他们。他们在我的周围,与我一起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生命之林!

  “我呼吁过,让我们一起做绿绿的树吧,根在泥土里相握,枝在蓝天下招展,肩并着肩,一起演绎平等、自主、独立、丰盈的生命!

  “是的,就是这些生命让我对教育情不自禁,也让教育于我含情脉脉。我想,这个‘恋爱’注定要让我做一个一辈子都痴情教育的人了。”

  以上内容摘自《和教育谈个“恋爱”》。我不知道这个领悟是否说明我成熟了,我也不太理解成熟意味着什么,而我敢笃定的是我终于找到了打开学生这本书的正确方法。

  2012年,高三,我遇见了楚楚。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孩,身材颀长,脸庞清秀,眸子如星。

  她坐在靠后排边上,却常在大家讨论激烈时,我看见她闪烁着清雅的光芒的眼眸。我倾听过她多次的发言,深感她有一颗美好优雅的心灵。然而,有一天,她来找我,说:“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我一点也不优秀!”

  “怎么会?!”我惊讶极了。

  “我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我和同学们相处总感觉不能和谐。”

  “现在,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不等于将来也不会。在我眼里,你有许多优秀的品质!”

  “我其实很叛逆!”

  我禁不住笑了,“叛逆的另一层意思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我相信那会不断更新你的认识。”

  “我怎么做可以更优秀?”

  “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记在本子上,做一件删去一件,到了晚上睡觉前反思自己的言行,总结得失。”

  这个方法我自己尝试过,坚持不到一个月。可是,楚楚坚持了7个月,虽然有时她还是跑来哭诉一番,而我只是认真地倾听和肯定她。

  这7个月里,她的校服口袋里永远有一个小本子,每一页都记满了计划和完成情况;她从班级的40多名,到了前5名;她的座位在最靠近黑板的地方,同学们开始向她请教问题,她渐渐发现在给他们讲解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她的作文里常常出现“角落的一束阳光”……我知道,那束阳光就是她。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楚楚的成长。我深感渴望成长的生命力量,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巨人,我们应该去唤醒他;我深感成长伴随着眼泪,眼泪也可以是坚强;我深感对生命持有珍爱与诚挚的孩子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当那一年的初夏再次来临,我在最后一节课中用这样几句话向楚楚们告别并回赠:

  永远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追求;人品永远比知识重要,珍惜自己,善待他人;人生得意莫忘形,人生失意莫沉沦;向书籍求教,与书籍交友。

  孩子们当时就哭了,我的眼泪也蓄积在眼眶里——面对离别,我已经坦然了;面对生命,面对这份相互的纯真,我拒绝坦然。

  生而有所恋、有所惜,芳华与共,在人生短暂的初夏里认认真真地年轻着,我的眼泪值得为这样的风景抛洒。

  2014年,我回到久违的高一年级任教,面对的是16岁的孩子。这一年,我们热衷于讨论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人皆有灵魂,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灵魂即品质,一个普通靴匠如何在现代化机器的轰鸣声中坚守品质;我们热衷于讨论《诗经·卫风·氓》中的女子遭遇爱情悲剧的原因,讨论爱情是什么,讨论爱情靠什么坚守;我们从《五人墓碑记》出发讨论匹夫之于家国的意义……

  在这样的讨论中,我越来越清晰地坚信我找到了打开语文这本书的正确方法。我坚信,真正深刻的变化在最初是无法显现的,是一点一点迈进的,就像春风荡漾时冰层下流动起来的溪水,就像初夏的轻柔的风唤醒所有的炫彩与绿意。

  到了2015年高二。我们开始探究小人物、女性、人事兴亡,……探究生与死——是的,我们终于走到了这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生与死的问题。”

  教室里一片肃穆,这是情思的长河在奔涌的壮景:

  鲍鹏山的父亲怀着苍凉的家国情怀在乡村孤独地死去;李娟的外婆在死后留下辽阔空旷的安静感,一点点消散了她生命中的恶意;武昌起义中牺牲的青年在历史的沙尘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然而就在这样的背影里我们看到了除了今生今世所触所见的这个世界外还存在着的一个更为精神的世界;面对苦难,面对死亡,木心有多缄默,而这缄默并非事后的不屑抑或淡然,而是自始至终对于自己有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他恰是用对跌宕人生的忍受与顺应去诠释自己的尊严。

  在庄肃与热烈的讨论交流中,我再次强烈感受到,一朵生命的火焰可以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希望;一颗澄澈的心灵可以照亮另一颗懵懂的心灵;一个温暖的生命也可以化开另一个生命里的坚冰——生命如果有爱、有纯洁、有温暖……,如何会沉寂隐没!

  今天,当我走在高三的走廊上,穿行在一个个青年身边,初夏的暖意已经摇曳起悠扬的柔板,在我的心底里荡漾着的不是中年的自以为是的傲娇与无谓的沧桑,而是不惑之年脱离成熟桎梏的纯真与宁谧。

  感谢在我身边停留过的少年和青年,感谢我的清中校园。

  芳华与共,纯真永在。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