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难忘驸马巷那口井

 

  ■ 陈进

  我第一次到周总理故居去参观,就对院子里的那口水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十年前,我正在淮阴读书,一直渴望着能到总理故居去瞻仰。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跟随着外地的同学,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那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淮安城驸马巷。小巷不长,南北不过百十米,走在小巷斑驳的青石板上,仿佛走进了时间的隧道,一下子回到了久远的岁月。

  在驸马巷的尽头,有一座不大的青砖黛瓦的幽静院落,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是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亲笔书写的五个大字“周恩来故居”。进了院子,就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里有一座小小的水井,水井上方是用青石围成的井台。井台已有些年月了,上面那些被井绳打磨出的深浅不一的印痕,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无声地讲诉着在这个庭院里曾经发生过的点点滴滴。

  水井并不深,站在井边,往下一看,就能看到浅浅的水面,清澈如许,没有一丝杂质。井边有一个小小的木桶,桶把上系着一根短短的井绳。我拿起木桶沿着井壁慢慢放下木桶,轻触到水面后,把手里的绳子晃一晃,木桶便在水面上歪向了一边,一侧的桶边就慢悠悠浸在了水里。等到桶里的水约摸有了大半,再顺手提起绳子,木桶便抖了抖身子,将桶外多余的水送回了井里。转瞬间,半桶清洌地道的井水就摆在了我和同学面前。我掬一捧井水放入口里,一种凉丝丝、润湿湿、甜微微、细腻腻的感觉慢慢浸润了舌尖、味蕾、口腔、咽喉。接下来,这种甘甜的感觉又渐渐沿着喉管一直向下,直到漫过五脏六腑,漫过周遭神经,漫过身体的每一寸领域——这时候,我早已不能自已,脱口而出:“哇,好水!”

  依稀间,时光回到了1898年3月5日,一个叫大鸾的孩子呱呱坠地。随着大鸾一天天的长大,他和家里的这口水井结下了不解之缘。刚会姗姗学步,就在乳母蒋妈妈的陪伴下,蹒跚着来到水井边,趴在井台上睁着黑亮亮的大眼睛望着井里,他不知道井水为什么这么清,这么甜?它从哪里来,又通往哪里?稍稍长大,大鸾就和蒋妈妈从井里打水给菜园子浇水。那个不大的菜园子,是大鸾快乐的天堂,也是他人生社会实践的第一课。那时的园子里,种上了青菜、萝卜、青椒、香菜、茄子等应时蔬菜,基本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所需。通过劳动,大鸾收获了劳动的喜悦,也品尝了劳动的艰辛,更加深刻理解了普天之下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大鸾读书了,小小的书房就设在水井旁边。渴了,就倒上一杯井水煮的热茶;累了,就用毛巾浸了井水擦把汗;乏了,就用木桶打上井水冲个凉水澡——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因为家道变故,大鸾不得不离开淮安北上东北。 

  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再也没有喝过这口水井里的水。但,总理对这口水井的眷念,一刻也没有释怀。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淮安县委领导到北京开会时,总理还问他:院子里的那口井还在吗?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也让人动容。总理晚年,患病期间,也念念不忘曾经哺育过他十二年的那口水井,不忘故乡的父老乡亲,不忘故乡的一草一木。

  此心虽在,此情何堪?

  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父老乡亲、故乡的那口水井又何曾忘记过总理?

  伟人已逝,但总理的人格风范和伟大情怀,已经成为家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为了缅怀总理,淮安地方政府在城北桃花垠废弃的水塘上修建了纪念馆。纪念馆总占地面积500余亩,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为水面。有主馆,有副馆,有仿建的西花厅。馆里珍藏着无数的照片和实物,而最让人难忘的,是总理坐过的红旗轿车、使用过的灵车,和邓颖超共同使用过的骨灰盒。

  睹物思人,总理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

  追忆往昔,总理的高风亮节千古长存。

  又一次来到总理故居,静静地站在令我魂萦梦牵的水井边。水井还在,井台上的印痕还在,吊着绳子的木桶还在——一切都是三十年前的模样。

  我提起小桶,从井里打上一点井水,不顾天气的寒冷,满满地喝上了几口。顿时,多年前的那种感觉迅速传遍了全身,让我潸然泪下。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